发改工作
首页 发改工作

我市多措并举推进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5-08-29 09:26

今年以来,市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促进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全力推进物流业降本提质增效工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海铁联运发展、水运优势发挥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连淮高速(连云港段)实现双向半幅通车,204国道赣榆城区段加快建设,311国道连云港东段初步设计获得批复。30万吨航道改扩建持续推进,宿连航道连云港段主体工程完成交工验收,徐圩港区疏港航道建设加快推进,徐圩港区集装箱及通用泊位区进港航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徐圩港区实华30万吨级原油码头建成,旗台至上合物流园区皮带机廊道项目加快推进,旗台作业区矿石码头铁路扩建完成前期工作,赣榆港区铁路专用线二期年内推进开工建设。

海铁联运是我市物流业的特色优势。徐州、郑州、兰州、合肥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线路稳定运营。“郑州—连云港”7月1日正式入图运行。“徐州(铜山站)—连云港(连云港区)”入选国家铁水(海铁)联运线路培育案例。推出“陇海线+连申快航”一单制产品,联合上海港打通新沂经连云港至上海的“公转铁+公转水”多式联运快速通道。1—7月,海铁联运量增长4.8%,集装箱海铁联运“一单制”运量增长102%,“一箱制”运量增长16.4%。

我市充分发挥水运优势,加强大运河沿线港口、中西部地区调研,“河南淮滨—连云港”内河航线班次加密,为豫东、晋东南等中西部企业量身定制内河转运海河联运业务。开发完成“预约过闸零等待”过闸程序并正式运行。1—7月,海河联运量增长16.6%,集装箱海河联运量增长12.2%。航道通航保障率达98%以上,船舶待闸时间下降50%。全国首支纯电拖轮船队正式投入作业,全国首个纯电拖轮产业示范基地—连云港港纯电拖轮产业示范基地通过竣工验收。

在加快构建内畅外联体系方面,加强区域联动协同发展,推动国际货运班列提质增效,提升国际海运航线能力,畅通内外物流通道。“连申快航+”体系不断优化,“连云港—上海洋山港”沿海捎带业务正式启动。1—7月,“连申快航”完成8.8万标箱、增长22.2%。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先导区启用,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10条宽轨铁路线投入运营。中欧班列连云港—徐州集结中心建设方案正在编制。国际班列运量规模保持全省第一。新开加密红海、东南亚、日本集装箱航线6条。连云港至俄罗斯“冰上丝绸之路”北极航线正式首航。

物流供需对接更加高效。海州区智慧物流产业园、灌云县智慧物流产业园等入选省服务业重点项目清单。新建、改造6个冷链集配中心。6家交通企业入选省重点培育企业。全市网络销售额822亿元,增长14.7%。本地企业散杂货进出口量占连云港口岸的94.4%。成功开发“新三样”货源5080余标箱,新能源车辆出口增长91%。末端网络的健全畅通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实体运营113个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快递综合末端(社区配送服务中心),全面完成交通强国邮政专项试点任务。按照“一村一站”工程要求,扎实推进快递进村工作,加强村级快递末端投递网络建设,已实现建制村100%投递,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覆盖率达99.43%。1—7月,全市快递业务量5.88亿,增长22.6%,快递平均单价下降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