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372/2012-00406 | 信息分类: | 综合政务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市发改委 | 发文日期: | 2012-01-21 |
文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
内容概览: |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1日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第一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第一章十一五重大成就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规划、长三角规划等国家战略赋予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破解关键发展瓶颈,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 ||
时效: |
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1月21日连云港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迈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一章 十一五重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江苏沿海规划、长三角规划等国家战略赋予的重大历史性机遇,破解关键发展瓶颈,有效应对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迈上新的台阶。
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1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000元。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亿美元规模,财政总收入达到35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41.4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000亿元。以连云港港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城市化、工业化和经济国际化进程加快推进。
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坚持以人为本,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3.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8.5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020元、7039元,37万农村人口实现增收脱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恩格尔系数下降到39%。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创新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科技创新成为推进产业调整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创新资源加速集聚,科教创业园区形成规模,引进建设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大研发平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跻身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行列。
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资助制度,基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改造率达97%,省级标准化村卫生室建成率达90%,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新的突破,实现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全覆盖。全民基本健身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人口计生工作进一步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社会法治进程步伐加快。安全生产工作得到强化,食品药品安全、住房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双拥创建活动不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取得新成效。
生态环境得到新改善。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86.3,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逐年下降,化学需氧量逐年削减,节能减排任务如期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重大污染隐患得到整治,绿化造林、园林建设、湿地保护、山体修复等重点工程加快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启动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试点、社区卫生机构综合配套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创新,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连云港A股股票上市,连发集团等成功发行企业债。各类园区开发建设步伐加快,对外开放载体功能不断强化,新亚欧大陆桥过境集装箱直达运输首次由中亚延伸至欧洲。推进区域互动合作,与郑州、西安等重要城市建立战略合作机制。
区域发展凸显新优势。国务院批准的江苏沿海规划、长三角规划和审议通过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我市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和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战略定位。特大城市框架全面拉开,建成区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连云港港建成15万吨级航道,30万吨级矿石码头试运营,30万吨级航道开工建设,港口吞吐量达到1.35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量387万标箱,港口功能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四县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县级排名中实现进位。全市中长期加快发展的基础进一步筑实,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同时,我市中长期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港口、产业、城市发展融合程度不够高,港口作为区域发展龙头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新兴产业实力不够强,缺乏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影响力的支柱产业、大企业集团,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尚需加快突破。城市化水平有待快速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城市竞争力和城乡统筹发展亟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尚待完善。国土空间开发效率不高,生态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表1:连云港市十一五规划指标完成情况表
指标名称 |
2009年 |
十一五规划目标 |
2010年预计 |
经济发展目标 |
|||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
941 |
1000 |
1150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
21144 |
20000 |
26000 |
三次产业结构 |
16.4:46.3:37.3 |
11:53:36 |
15.3:47.4:37.3 |
财政总收入(亿元) |
232.32 |
140 |
352.6 |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速(%) |
- |
25.0 |
44.3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
90.21 |
70 |
141.4 |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
- |
25.0 |
41.9 |
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
- |
2600 |
4000 |
社会发展目标 |
|||
城市化水平(%) |
43.5 |
48.0 |
45.0 |
市区人口(万人) |
88.7 |
100 |
100 |
市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
100 |
100 |
120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0 |
4.5以内 |
2.98 |
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覆盖面(%) |
94.5 |
95 |
95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 |
99.5 |
85 |
99.5 |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95.1 |
90 |
96.9 |
居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 |
98 |
90 |
98 |
人民生活目标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6958 |
16000 |
19020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
- |
10以上 |
13.6 |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
6111 |
5600 |
7039 |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
- |
8以上 |
12.7 |
恩格尔系数(%) |
38.6 |
40以下 |
39.0 |
人口资源环境目标 |
|||
人口规模 |
- |
500万人口规模 |
500万人口规模 |
人口自然增长率(‰) |
- |
8以内 |
6.9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下降(%) |
- |
20% |
20% |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
- |
38 |
38.8 |
城市绿化覆盖率(%) |
40.7 |
40 |
40.8 |
森林覆盖率(%) |
19.7 |
20 |
22.2 |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86.3 |
80以上 |
86.3 |
港口发展目标 |
|||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 |
11400 |
12000 |
13500 |
集装箱吞吐量(万标箱) |
303.2 |
400 |
387 |
第二章 十二五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特别是国家战略赋予了我市重大发展机遇,为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济全球化进程继续深入。世界经济结构进入调整期、经济治理机制进入变革期、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新兴市场国家力量步入上升期,全球将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的时期,以产业转移为重要表现形式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变化的趋势仍将继续。这为我市在更大范围内利用国际资源、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提供了新契机。
国际区域合作不断深化。随着我国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我市与新亚欧大陆桥沿线以及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这为我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强化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地位和作用创造了新机遇。
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基本趋势向好。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深入发展,内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供给、需求将进一步扩大。这为我市优化产业结构、构筑以新兴产业为支柱、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拓展了新空间。
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与东部沿海地区深化合作的内在需求进一步增强。这将为我市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战略赋予了我市重大历史性发展机遇。长三角规划、江苏沿海规划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实施,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使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市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陆桥通道横轴与沿海通道纵轴的交汇处,是规划确定的6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之一的东陇海地区的中心,是国家进行工业化、城市化开发的重点地区。在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 四沿战略中,我市处于沿海、沿东陇海线主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沿海发展和苏北振兴的龙头。国家、省对我市发展进行了重点规划部署,并作出了系统政策安排,形成了政策叠加效应,为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增添了新动力。
第三章 十二五发展蓝图
十二五期间,必须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变化,落实国家对我市发展的战略要求,顺应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紧紧抓住战略机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后发先至,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抢抓江苏沿海发展机遇,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港城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为动力,突出港口龙头带动、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支撑、城市功能提升、城乡统筹推进五大重点,认真抓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措施的落实,统筹推进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后发先至,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把握好以下要求:
--必须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港城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题。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谐公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实际成效,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必须把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主线。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粗放式向集约型转变,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努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必须把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根本目的。把富民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收入,保持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协调增长。加强社会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必须把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创新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动力。大胆解放思想,强力推进改革,继续扩大开放,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形成充满生机活力、运转快速高效、要素广泛汇聚的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加快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到2015年,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社会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